民间信仰

从巫觋到佛道盛行 福建民间信仰相互涵化的硕果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20-03-27 15:52 出处:多维网 作者:林君穎编辑:@国学
每到中国的农历七月,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台湾,都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宗教氛围,无论是社区还是宫庙举办的“中元普渡”活动,都能看到许多民众参与。自古以来,福建民间信仰特别发达,林立的宫庙、成千上万的神灵、频繁的宗教活动、众多的信徒,这些构成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

每到中国的农历七月,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台湾,都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宗教氛围,无论是社区还是宫庙举办的“中元普渡”活动,都能看到许多民众参与。自古以来,福建民间信仰特别发达,林立的宫庙、成千上万的神灵、频繁的宗教活动、众多的信徒,这些构成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

从巫觋到佛道盛行 福建民间信仰相互涵化的硕果

好巫尚鬼的社会风俗从未离开过福建民间,不仅神明宗教活动多,各种禁忌、祭祀也相当多。图为2018年福建南日岛浮叶村的“闹元宵”活动,主要祈求新的一年出海顺利(AFP)

 古老的闽越宗教文化

如此浓厚,又贴近民众生活的民间信仰,其实是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的夏商时代,有支民族生活于今天福建省与邻近地区,可说是福建地区最早的住民,学者称之为“古闽人”。《周礼.夏官职方氏》有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研究人员认为“七闽”可能就是指古闽人。推测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后,其中ㄧ支越族入闽,与闽人融合,合称闽越人,之后更建立闽越王国。

闽越人虽然文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族,不过其宗教信仰有着鲜明特色,其核心为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且巫术相当盛行。在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至5,500年前)的墓葬中,摆放着石器、陶器等陪葬品,可印证闽越人多少有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相信自然万物都与人一样有着不死的灵魂,并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视为某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在众多自然万物崇拜中,闽越人特别尊崇蛇与狗,更把两者视为氏族图腾,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称:“闽,东南越,蛇种。"

秦汉时期的汉闽接触

位处中国大陆东南部的闽越人,并不是与外界隔离的,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地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帝国,并在闽越地区设置“闽中郡”(辖境约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后,汉文化才逐渐与闽越有了频繁接触。惜秦始皇下令禁止闽越人的传统祭祀,导致闽越人强烈的不满,更北上参与反秦战争。

《史记.东越列传》有载:“闽越王无诸(约公元前192年)及越东海王摇者……秦已并添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冶山一带)。"身为昔日闽越王国王室的无诸因在楚汉战争中佐汉有功,在西汉建立后,刘邦随即复立无猪为闽越王,其政治中心─东冶,位在今天福建省的闽东地区(今福建省福州市)。

好景不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1年)闽越叛乱,汉武帝遣大军入闽,灭了闽越国,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封,到汉武帝灭闽越,历三代、共92年。并将闽越的官吏、贵族、军队和部分百姓强制迁徙至江淮ㄧ带,让原本就不发达的闽越地区更加落后,但闽越族与其文化并没有因此消亡,有部分的闽越人躲入深山,称为“山越"。

虽然闽越国没了,但闽越族的巫术名扬天下,据说汉武帝也十分推崇越巫,在灭亡闽越国后带走不少越巫,并在皇宫中建造越祝祠祈求长寿。《史记.封禅书》有载:“是时(汉武帝)既灭两越(闽越与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词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

魏晋时期的深入交融

西汉政府于后期把闽越地区正式纳入版图,设“冶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属会稽郡。但是中原汉文化并没有深入影响闽越地区。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起,由于战乱导致许多中原人大规模南下,才拉开汉文化大规模传入的序幕。从西晋到唐代,原住在中原的汉人不断南迁,在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移民入闽的记录,带来了汉人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这些都造就了日后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蓬勃发展。

于东汉时传入闽地的道教,让闽越的传统神灵-始祖太姥、武夷君等,都批上了汉人神仙的外衣,像是太姥曾受某道士的九转丹砂之法,七月七日乘五色龙马而去;武夷君奉上帝之命,在武夷山统录群仙等。在道教的影响下,闽越地区的民间信仰对象也扩充了不少,ㄧ些曾隐居闽越的著名道士,如左慈、葛洪等人,甚至闽越王室、早期入闽有功于闽越人的汉人等,纷纷成为民众崇拜的神明。这段时间内道教逐步与越巫结合为一体,也可以说是汉文化巫术与闽越巫术相结合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汉文化较为强势,但汉文化的传入非单向的使闽地汉化或接受同化,而是汉文化与闽越文化相互涵化(Acculturation)。这段时期大批外来汉人为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于闽越地区移植、重建传统汉人社会,必须结合在地文化,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变异、转换和创新,让中原汉文化逐渐闽越化、在地化,这就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文化调适的过程,这点可以从两宋时期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变化得知。

鼎盛的民间信仰背后

经过魏晋隋唐的融合后,细察至今仍为福建民众祭祀的神祇,如妈祖、保生大帝,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宋元时期所塑造。这些于宋朝时期被福建地区民众祀奉的神明,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尽管宋朝时的福建路已是汉人为主的社会,但将妈祖、保生大帝奉为神祇的这点,与过去闽越人习惯将有功绩于闽越族的人奉为神明之风俗相似。这些神明身上不仅具有浓厚的闽越特色,同时也有着鲜明的汉文化色彩。比如突出妈祖救父兄免于海难的孝女行为,宣扬行善救难为己任的儒家品格。尽管外在看似为佛道神明,但妈祖内在本质依然有着福建闽越神灵的色彩。

另一方面,从中原传入福建地区的神灵如观世音菩萨等,在进入到福建民间信仰后,也产生了变异,像是原先象征忠义化身的关圣帝君,由于福建人多经商,就转为财神等。成书于明代的《八闽通志》曾记录,明以前福州府各县的寺庙共113座,其中唐末以前的寺庙只有9座,但宋元时期所建的庙宇则多达75座,可以说两宋时期福建宗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不但道教、佛教等官方宗教达到了鼎盛 ,民间信仰也迅速发展。

从闽越当地神灵逐渐佛道化、佛道神明逐渐闽越化,这是闽越宗教文化与南迁汉人鬼神祭祀文化两者结合交融后的产物,既有着闽越原生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是汉文化在闽越文化上累积、迭加的结果。从未中断的好巫尚鬼的福建社会氛围下,承自闽越巫鬼崇拜的民间信仰不仅不会被佛道宗教取代,反而会是共存共融,也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与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