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17-12-31 19:10 出处:网络 作者:未知编辑:未知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钟建华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暨闽南文化研究中心

要: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 但又有自身的历史内涵与发展特性。回顾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 不仅可以审视研究成果的得与失, 亦有助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进一步研究与交流。

关键词: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历史;

作者简介:钟建华,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暨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电邮:zhongjian-hua2004@126.com。漳州363000

收稿日期:2017-09-27

The Review of and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of Minnan Folk Beliefs

Zhong Jianhua

Abstract: 

While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belief studies in whole China, Minnan folk belief study has its own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The review of it will not only examine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exchanges and research of Minnan folk belief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Keyword: 

Minnan;the study of folk beliefs;history;

Received 2017-09-27

自“西学东渐”以来, 直至2007年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并运行至今, 闽南民间信仰作为闽南文化富有特色的支柱性内容, 早已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学界对之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察与研究。时至今日, 基于福建民间信仰与闽南民间信仰的同质性, 基于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相对薄弱, 对福建民间信仰研究历史的梳理大有人在[1], 对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总结却少人问津。因此, 在对区域文化研究日益重视的今天, 对闽南民间信仰的总结与反思显得很有必要, 尤其是将之置放在海内外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大背景之中, 可以更清晰地探讨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对于海峡两岸闽台民间信仰的进一步研究与交流亦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的学界都曾对民间信仰研究作过比较充分的总结, 大陆方面的代表性论述有吴真的《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2], 后续又有陈进国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以大陆地区为中心》等[3];台湾省方面则有张珣的《百年来台湾汉人宗教研究的人类学回顾》[4]、郑志明的《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回顾》等[5]。需要注意的是,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前进步伐是基本一致的, 既包含于大陆整个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又深受海外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影响。相对而言, 受限于台湾“解严” (1987年) 前后海峡两岸不同的交流态势, 先行一步的海峡彼岸台湾省的民间信仰研究对于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开创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北京大学国学门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教授群南下厦门大学, 成立厦门大学国学院,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风俗调查与学术出版活动, 揭开了福建民间信仰研究, 尤其是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帷幕。其中, 张星烺、陈万里奔赴泉州调查中外交通史料、古迹、宗教信仰和郑成功传说故事, 顾颉刚对泉州安海土地神祠、厦门的墓碑进行调查, 容肇祖对厦门偶像崇拜及福建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 林语堂对闽南民间文化进行调查, 林惠柏对闽南乡村的生活习俗进行调查, 林惠祥对闽南民间宗教信仰进行调查[6]。他们中有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等, 显示了闽南民间信仰研究一启动就具备多元学科关注与介入的学术特点。从当时厦门大学国学院周刊刊发的文章来看, 尚有林幽《风俗调查书》、顾颉刚《泉州土地神》、陈万里《泉州的第一次旅行》、林语堂《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高子化《云霄的械斗》, 未刊出的文章还有潘家洵《观世音》、顾颉刚《天后》、林惠祥《闽南的下等宗教》、容肇祖《鬼神迷信》、林惠柏《闽南乡村生活》等, 显示出了闽南民间信仰研究蓬勃发展的势头。可惜的是, 这批学者在厦门大学短时间停留后, 又辗转到了中山大学。不过, 闽南民间信仰的研究活动依然保持一定的活力, 其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除了出版魏应麟《福建三神考》、容肇祖《迷信与传说》外, 还有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等著作面世。上世纪30年代成立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厦门分会与福州分会均创办《民俗周刊》, 分别在《思明日报》与《民国日报》副刊刊发了许多福建各地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文章, 厦门分会还出版了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两集等著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漳州分会在1931年成立, 由翁国樑主持, 出版《民俗周刊》三十多期, 翁国樑又著有《漳州史迹》 (1935年版, 2002年漳州图书馆内部重印) 也都涉及闽南民间信仰的研究。其后闽南民间信仰研究陷入低潮期。

总的来说, 虽然这段时间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更多处在开创期, 总体上流于调查记录与初步分析, 但是参与者的研究起点都很高, 涉猎的范围也很广阔, 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影响初步显现。学者们从象牙塔走向了民间, 地方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其中, 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与传统。

二、兴盛期

改革开放以来,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在福建民间信仰研究总体兴盛的情形下, 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 相对于闽南地区蓬勃发展的民间信仰活动来说,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仍然是滞后的。我们认为, 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有其特点, 在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的同时, 也仍存在许多不足。

其一, 以各种学术研讨会为活动载体的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成果颇丰, 主要形式是编撰出版相关的论文集。改革开放以来, 几乎与台湾“解严” (1987年) 同时期, 闽南地区因为对台关系, 在官方的引导与民众积极推动下, 学者主动介入, 在其后的三十几年里, 几乎每年都举行一次到多次以妈祖、保生大帝、关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三平祖师、广泽尊王、城隍、福德正神等神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且大多编撰或出版了相关的论文集。21世纪以来, 自2001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至今举行了六届, 其会议论文集包含了大量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文章。另外厦门、漳州、泉州三地高校举办的各种主题的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以及各式各样的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为名目的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形成了数量庞大的论文集。纵观历年编撰的各种闽南民间信仰论文集, 21世纪之前, 历史学研究在其中所占份量相当大, 显示了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拥有深厚的历史学底蕴与传统, 影响比较大的如朱天顺主编的《吴真人学术研究论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年) 、林文豪主编的《海外学人论妈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朱天顺等编的《陈元光国际学术论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年) 。随着时间的推进与研究的深入, 相当多的会议论文更加重视吸收田野调查等重要研究手段, 做到了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并举, 积极吸收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念, 再加上台湾省与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学者源源不断地加入, 这一类论文集的文章进入了多元学科理论研究兼顾的阶段, 代表作如陈支平主编的《一统多元文化的宗教学阐释:闽台民间信仰论丛》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年) 。遗憾的是, 尽管每年有诸多的闽南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举行, 早期曾经很有力地推动过闽南民间信仰的研究, 如今这类学术研讨会却显示出后续乏力的态势, 更多陷入文化宣传的困境。这一类学术研讨会对于全面整理闽南民间信仰的基础资料, 以及全面深化闽南民间信仰研究, 很有鼓动作用与启发之功, 但实践之可行性似乎不是很大。

其二, 闽南民间信仰虽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但是并没办法完全脱离整个福建文化;大同小异的文化性质, 使得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总是难以避免被福建民间信仰整体研究掩盖的尴尬。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福建民间信仰论著, 如徐晓望的《福建民间信仰源流》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年) , 林国平、彭文宇的《福建民间信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 , 林蔚文的《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 (方志出版社, 2003年) , 刘大可的《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 徐晓望的《福建民间信仰论集》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 , 谢重光的《闽粤台民间信仰论丛》 (海洋出版社, 2012年) , 林国平的《闽台民间信仰源流》 (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等, 所阐述的民间信仰内容涉及福建地区的每个角落, 著者习以为常, 读者也不以为意, 可见福建各地区民间信仰整体性质的大同;唯独涉及闽南民间信仰迁播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论述, 才让人注目, 稍微能够体察到闽南区域文化在民间信仰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因此, 稍后有以“闽南民间信仰”为名目的论著出版, 如郑镛、涂志伟的《漳州民间信仰》 (海风出版社, 2005年) , 连心豪、郑志明的《闽南民间信仰》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 , 郑镛的《闽南民间诸神探寻》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 , 李玉昆的《泉州民间信仰》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0年) , 段凌平的《漳台民间信仰》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年) , 陈桂炳的《泉州民间信仰》 (九州出版社, 2012年) , 段凌平的《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 (九州出版社, 2012年) 等。这些论著划出了闽南民间信仰的范围, 大致明确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内容, 其作者进行了调查、梳理与考证, 对于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历史渊源、流变与迁播等研究有比较大的贡献。

其三, 以历史人类学为代表的多元学科综合, 是目前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主要学术取向。

21世纪前后十几年里, 大陆民间信仰研究出现了三种引人注目的研究取向, 即社会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三者分别在民间信仰上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 这在闽南民间信仰研究实践上也得到一定的体现。

社会人类学对于民间信仰的全面理论诠释, 民族志的书写, 完美弥补了民俗学研究因偏重历史性与发生学而在社区传统共时性研究和理论升华方面不足的缺憾, 由此涌现了许多以人类学理论阐释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论著作与众多的精彩的社区研究个案。譬如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 (三联书店, 1997年) 一书, 便是具有社会人类学研究取向的闽南民间信仰研究代表作之一。

宗教人类学的大陆民间信仰研究, 更多是海外中国研究者作出的学术贡献, 陈进国博士称之为民间信仰研究的新视野[7], 特点在于糅合历史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等学科为一体, 综合研究民间信仰。他们对于中国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象征体系、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仪式实践、社会功能等都有较为深入的考察[8]。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如[美]杨庆堃的《中国社会的宗教: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的研究》 (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 对于整个中国民间信仰海外研究有着启迪与纠偏之功, 对于民间信仰为发散性宗教的定位令人耳目一新。与闽南民间信仰研究密切相关的代表作则有[美]韩森的《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 精巧地展示了南宋时期福建妈祖祠祀突破区域性向外扩播的历史现象, 来显示地方士绅、信众对于他们家乡民间信仰迁播的具体推动作用。[英]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 架构了中国华南地方社会中宗族操办的宗教祭祀为地方权力演练的理念, 颇有影响。[美]韦思谛的《中国大众宗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精心收集了美国的中国研究者关于中国宗教的最新成果, 其中詹姆斯·沃森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天后妈祖崇拜为例, 探讨信仰标准化的两端, 即官方与民间力量各自的做法与相互的影响, 颇引人注目。[英]王斯福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 通过比较台湾、福建与大陆其他省份的诸多民间信仰个案所涉及的历史、政治、信仰文化等内容, 来阐述地域社会神明崇拜体系对于帝国官僚体系的模仿的象征性隐喻, 等等。海外中国研究者所掌控的宗教人类学研究取向, 在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实践上, 显示出了他们所擅长的超前的理论反思与理论建构的特质, 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增添了新动力。而限于早年的时局, 他们往往以东南亚华人侨居区以及台湾、香港、大陆东南沿海地带为主要田野调查地, 主要调查对象往往就是闽南人移民, 因此对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深有启迪和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以赵世瑜、陈春声、郑振满、刘志伟等先生为代表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显示了两种学术反思的结果。

其一, 譬如, 陈春声、郑振满把傅衣凌先生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念用于民间信仰研究。傅先生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 强调民间文书的收集和整理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指出进行农村经济小区研究的同时, 不放弃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之总的轮廓的说明。强调“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 包含了社会经济史研究者在心智上和情感上回到历史现场的深刻意涵[9]。傅先生关于文献材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用在民间信仰研究上, 无疑高屋建瓴, 立见奇功。这是历史学“由下自上”学术关怀的必然结果, 是历史学对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理论的主动吸纳, 发展出了新的研究境地。

其二, 人类学对于历史学的主动靠拢。人类学的长处在于田野调查和共时性的社区研究与个案深描, 即民族志的书写。当人类学的研究视线从以往的无文字的原始部落转移到像中国这一类拥有漫长文明史和体量庞大的历史文献的国度时, 人类学研究找到了更为庞杂与立体的研究对象。因为有了大量历史文献的支撑, 人类学共时性的社区研究有了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无限可能, 历史学所重视的历史文献爬梳、考证与归纳优势凸显无遗。人类学研究, 核心内容即田野调查与文化演绎, 有了历史学的支撑, 终于能够脚踏古今, 实现了意义非凡的学术平衡。

相对于社会人类学与宗教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是现今大陆民间信仰研究时兴的另一种研究路数, 对闽南民间信仰研究影响颇深, 其代表作有王铭铭的《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 郑振满、陈春声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范正义的《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 , 华南研究会编的《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论文集》 (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 2004年) , 陈进国的《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 郑振满的《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 (三联书店, 2009年) 等。

综上所述,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缺憾:其一, 厦 (门) 漳 (州) 泉 (州) 三地对于闽南民间信仰基础资料的全面调查与整理多有基础, 但限于三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以及缺乏专项的人力、物力, 因而尚无一网打尽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学术雄心与实践勇气。其二, 面对内容繁复多彩的闽南民间信仰文化, 专业研究的科研力量较少, 擦边球式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因人而异而显得多元, 时有创新, 但普及面不是很够, 深入的专项研究与个案研究依然缺乏。纵观闽南信仰研究的历程, 其研究起步早、起点高, 研究历史虽有起伏, 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诸位前贤所开辟的良好的研究开端,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所收获的丰硕的研究成果, 显示了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有着良好的学术研究传统与基础, 并在相关的研究方法与视野的提升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如果学界能够继续立足、深耕闽南地区, 且着重关注台湾省及东南亚等闽南文化主要的辐射地域的闽南民间信仰研究,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代表作如: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论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2]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J].民俗研究, 2008, (4) . 

[3][7][8]陈进国.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以大陆地区为中心[C]//路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评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51.52. 

[4]张珣.百年来台湾汉人宗教研究的人类学回顾[C]//张珣, 江灿腾.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193. 

[5]郑志明.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回顾[J].世界宗教研究, 2013, (1) . 

[6]陈育伦.对二三十年代福建民俗学运动的回顾[C]//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72. 

[9]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C]//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2009. 

注释

(1) (1) 特指地理概念上的闽南金三角“厦 (门) 漳 (州) 泉 (州) ”, 即广义概念中的闽南文化的核心母体, 或狭义概念中的闽南文化的主体。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