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最早当在光绪九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此三赋所记述的边疆民俗信仰,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如西藏的各种驱鬼(怪)、驱邪以及各种占卜术,黑龙江的各种神灵崇拜和祭祀,新疆的禳灾、祛邪及各种神灵祭祀等。

关键词:

《三边赋》;《西藏赋》;《卜魁城赋》;《新疆赋》;边疆舆地赋;民俗信仰;

作者简介:李军(1977—),男,甘肃静宁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唐传奇、边疆舆地赋。

清代边疆的民俗信仰 ——以《西藏等三边赋》为中心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17-10-08 00:00 出处:网络 作者:未知编辑:未知
雅黑, "microsoft yahei", serif;text-indent:2em;">李军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最早当在光绪九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此三赋所记述的边疆民俗信仰,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如西藏的各种驱鬼(怪)、驱邪以及各种占卜术,黑龙江的各种神灵崇拜和祭祀,新疆的禳灾、祛邪及各种神灵祭祀等。

作者简介:李军(1977—),男,甘肃静宁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唐传奇、边疆舆地赋。

李军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最早当在光绪九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此三赋所记述的边疆民俗信仰,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如西藏的各种驱鬼(怪)、驱邪以及各种占卜术,黑龙江的各种神灵崇拜和祭祀,新疆的禳灾、祛邪及各种神灵祭祀等。

作者简介:李军(1977—),男,甘肃静宁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唐传奇、边疆舆地赋。

收稿日期:2015-02-10

Folk Custom Belief of Borderland in Qing Dynasty:a Case Study with Trilateral Fu of Tibet and Other Places

LI 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He Ning's Tibet Fu,Ying He's Bukui City Fu and Xu Song's Xinjiang Fu may be carved as Trilateral Fu of Tibet and Other Places by Yuanshang Ju in the ninth year of Guangxu at the earliest. The folk custom belief recorded in the three Fu writings has abundant regional and ethnic color,such as the activities to expel the evil spirit,drive out evil spirits and auguries in Tibet,ghost worship and sacrificial offering in Heilongjiang and exterminating the disaster and eliminating pathogen and ghost offering in Xinjiang,etc.

Received: 2015-02-10

嘉道之际,蒙古和宁( 1741—1821) 的 《西藏赋》、吉林英和( 1771—1840) 的 《卜魁城赋》、大兴徐松( 1781—1848) 的 《新疆赋》,以其独具魅力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为人所注目,最早当在光绪癸未( 即光绪九年,1883 年) 由元尚居合斠汇刊为 《西藏等三边赋》。 《三边赋》 所涉及的 “三边”,分别为西藏、黑龙江、新疆。这些边疆地区,向来就以迥异于内地的民族与民俗而著称。

《三边赋》 所记述的清代边疆民俗,非常丰富,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俗信仰等等习俗。其中,民俗信仰是重要内容之一,极具边疆地域、民族及宗教特色,兹分别进行概括论述。

一、《西藏赋》

《西藏赋》所述清代西藏的民俗信仰,相对其他二赋,最为丰富和详细,主要有:

( 一) 驱鬼巫术。这是一种驱赶恶鬼、瘟疫、灾难的巫术,如汉族的退鬼、大送船,景颇族的赶枇杷鬼,基诺族的打火鬼等。《西藏赋》中,记述了西藏除夕跳布札的盛况,并详细注释了其中的驱鬼巫术。赋作云:

天神降而山鬼藏,穷野人之伎俩; 冈洞鸣而巴陵送,夸幻术之离奇。

自注云:

洞噶,海螺也,佐以铙鼓、长号。冈洞,人胫骨也,吹之以驱鬼祟。巴陵者,以酥油和面为之,高四尺,如火焰形。除夕前一日,布达拉众喇嘛妆诸天神、佛及二十八宿像,旋转诵经。又为人皮形,铺天井中央,神鹿、五鬼及护法神往捉之。末则排兵甲、幡幢,用火枪送出布达山下,以除一岁之邪。达赖喇嘛御楼以观,四面环睹者男女万人。

这里描述的,即西藏的跳神节,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人们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据说,意在驱除魔鬼,预祝来年吉祥如意。内容主要是演述佛法的灵异和喇嘛的神奇,以及禽兽护法、鬼魅护教、驱除鬼祟等。从赋作所述可以看出,人们用海螺佐以铙鼓、长号及人胫骨做成的冈洞,吹之以驱鬼祟。还要点起酥油和面制作的巴陵( 如火焰形,送给鬼祟享受) ,并在除夕前一日,围绕布达拉宫诸佛像旋转诵经。然后,还要将人皮形状的东西铺在天井中以诱鬼祟,由人装扮成的神鹿、五鬼及护法神将其捉住,“用火枪送出布达山下,以除一岁之邪”。跳布札盛况,可谓空前。

这种跳神,藏语叫 “羌姆”,本意是法舞、宗教舞蹈,即汉语所谓 “傩戏”一类的舞蹈,《西藏赋》自注亦云: “此即古方相氏黄金四目大傩之遗意也。”据藏文文献载,8 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开始这一活动,跳神驱鬼不但在布达拉宫及各大寺院中盛行,各地小寺院及村寨、部落于年节时均有之。后来,不断丰富,从单一的调伏恶魔发展为既娱神又娱人的新阶段。

西藏的驱鬼巫术,不但在除夕举行,其他时间还有多次,这在清代的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如不详撰人的 《西藏记》上卷 《岁节》中,云:

( 正月) 二十一日,调集各处蒙古、西番马步兵三千名。顶盔贯甲,执长毛、弓箭、鸟枪、藤牌,马亦从头至尾披挂五色甲裙。各各跳舞放枪,绕召三次,至瑠璃桥南,燃放火炮,以为迎神逐鬼。其炮系铜铸,有二十余位,内最大者一位,上列 “威剿除叛逆” 五字,铸自唐时。事竣,于布达拉库内动发银、茶、绸缎、绫帛、布疋、金珠等物,布施僧众,以为念经之资。

可见,正月二十一日的驱鬼巫术,是继西藏僧众在除夕驱鬼后而由政府举办的又一次大规模活动,不但调集三千之多的兵马,还专门动用大炮,可谓声势浩大。在西藏,政教合一是显著特点,政府与宗教集团互相配合,在这里的驱鬼活动中体现得异常明显。

此外,《西藏记》在 《岁节》最后,还记述了十二月二十九日各地方寺院举行的驱鬼巫术,以木鹿寺为代表:

十二月二十九日,木鹿寺跳神逐鬼。喇嘛装束各种神佛鬼怪,至晚,则绕召放枪呐喊,以为驱邪逐鬼云尔。是日,各寺院俱有会,男女皆华服盛饰,群聚歌饮,带醉而归,以度岁节。

可见,驱鬼巫术在西藏各地都有,非常盛行,而且成为既驱鬼又娱乐的活动。

在 《西藏赋》中,还记述了西藏的驱怪巫术,这就是二月下旬的送罗公甲布,即打魔王活动:

投之六花皆赤,卓锡如飞; 答以再掷全幺,输山不住。观者齐手揶揄,力者和声攫捕。无患之棒若林,无孔之椎如注。雷轰轰兮,火炮冲霄; 尘□□兮,童山隐雾。

自注云:

二月下旬,送罗公甲布。相传牛魔王作祟,与达赖喇嘛争布达拉。是日,一人扮作达赖喇嘛,坐于大招门前; 一人扮作牛魔王; 众喇嘛扮诸佛,环跳诵经。牛魔王服羊裘,反衣作不服状,乃与达赖喇嘛赌掷骰子。达赖喇嘛一掷成六,牛魔王一掷成么。再掷,又么,为输。却布达拉,乃逃走……拾樝木,一名无槵木。昔有神巫名宝眊,能符劾百鬼。得鬼,以此棒杀之。世人以此木为鬼所畏,故名无患也……雷公驱逐牛魔王,喇嘛诵经,施放鸟枪。番众随之,送过藏河,逃至南山,乃止。

其故事来源颇有趣味性,而其延续下来的活动,也兼驱怪与娱乐。

与驱鬼、驱怪类似的,还有驱邪习俗,这主要体现在极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沐浴节,即初秋时候的 “祓禊”。《西藏赋》云:

爰修祓禊,厥兆初秋。南依江涘,北望山陬。担夯行脚, A合前驺。拂卢星布,支烓云稠。盈箱麦豆,比栉维娄。严更夜警,称娖外游。祇园精舍,大士瀛洲。帛和挂锡,乞士巢鸠。霞天绣幄,锦地花沟。清凉入榭,大愿维舟。意树心花,岁进佛桑之供; 喜园忍草,人欣衣影之留。即此悟因,处泥滓而不染; 本来无垢,入浊水以何求? 一指头禅灌顶心,则渊源彻底; 四大海水入毛孔,则宇宙浮沤。

自注云:

唐古特俗,夏秋之交,无论男女,群浴於藏布江之汜,以祓除厉疫,乃古所谓秋褉也。布达拉西南十五里,名罗卜岭岗。藏布江北岸,密树周阿,绿苔曲径。中有方池石甃,引江水注之。达赖喇嘛每岁下山,澡浴于此。群僧诵经於外,居然一元阴池也。又有平楼敞榭、画舫花台,信宿约二十余日,始还山。

西藏的沐浴节,产生于七八百年前,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左右,从 “噶玛日吉” ( 金星)出现到隐去的七日内,住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的藏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带上洗澡用品、洗刷之物,来到河塘溪边洗澡、洗衣,游戏、嬉戏,一派热闹欢乐的景象。同时,借助清水的荡涤,将一年来的厉疫彻底拔除。在 《西藏记》上卷 《岁节》中,对此亦有简略记述:

七月十三日,其俗各将凉棚帐房下于沿河,遍延亲友,不分男女,同浴于河。至八月初五日,始罢去。七月浴之,则去病疾。

盛行于清代西藏的驱鬼、驱邪习俗,在今天还在农民新年以各种形式盛行,典型的如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上,各家在一个断了耳柄的陶罐里,放一个替身物品即用熬过的茶叶、酒糟、辣椒、萝卜根、烟灰、面粉做成的女鬼。驱邪时,拿一点揉好的面捏在手心里,把手印清楚地印上去,捏成一个椭圆形,嘴里开始祈祷祛除一年的鬼魔、波折、战争、灾荒、霜冻、冰雹等灾害。接着,各自用从衣服下摆上撕下的丝线将女鬼包起,吐一口口水,用锅底或灶间的烟灰抹黑,放进罐子里。最后,将女鬼送到屋外。晚上九点,还要开始用火把赶鬼,即男子用点燃的禾秸,从正屋开始,到处用火熏,边熏边叫喊鬼怪出来,一直赶到门外。同时,女子在火把的前面拿着女鬼,摔在三岔路口。这时,男人还要放火枪,而且将女鬼身上的衣服烧焦一点,象征着将各种鬼怪、灾害全部消除。到了用火把送鬼的地方,青年们点燃柏树枝或植物杆,火光熊熊,大伙对女鬼起哄: “腰里别着缺口瓢的老太婆,呜呜! 黑奶头重的老太婆,呜呜! 吃碗豆的黑屁股老太婆,呜呜! 食生面糊的老太婆,呜呜! ”

( 二) 占卜。这是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其动机是力图防患于未然,对厄运、灾异有所回避或防范,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西藏赋》所记述的占卜,主要是正月二日的飞绳戏:

乃有挺身缒险,撒手飞绳。落风鸢之一线,抟霜鹘于千层。百尺竿头,谁进无穷之步? 九重天上,今超最上之乘。

自注云:

正月二日,作飞绳戏。从布达拉最高楼上,系长绳四条,斜坠山下,钉椿拴固。一人在楼角,手执白旗二,唱番歌毕,骑绳俯身直下,如是者三。绳长三十余丈。后藏花寨子番民专习此技,岁应一差,免其余徭。内地缘竿、踏绳,不足观也。

飞绳戏,今天称作滑绳,是西藏民间的一种习俗,也叫飞绳运动,古时就有之。吐蕃时期,每年藏历正月初二要在布达拉宫表演 “飞绳之戏”。表演方法是: 用皮绳四条,一端系于布达拉宫宫殿顶端,另一端拴在山下的木桩上,倒悬身体,直溜而下,迅捷如飞。这样反复三四次,表演相当惊险,稍微不慎就会坠地身亡。当时的统治者举行这样的表演是为了预测一年岁时的好坏,如果表演者安全着地,即表明全年岁时丰厚,百事吉祥; 如果表演者受伤或者坠死山下,那就是不祥之兆,认为必有荒年。

西藏盛行的占卜活动还有很多, 《西藏记》记载比较丰富,如上卷 《岁节》云:

上元,郡王及噶隆、牒巴等,各于大召周围,大放花灯: 扎以木架,以五色油面做人物龙蛇鸟兽; 下设木架数层,安设大灯。周围约数万盏,自黄昏点起,至次早始撤。以天之晴阴风雪、并灯焰火之色,占一年吉凶: 如是夜天清气爽,月明无风,灯焰光辉色正,则一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稔; 若天不明朗,或遇风雪,及灯焰红白闪烁,乃为不吉。

《西藏赋》虽然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上元节,即藏历正月十五举行的盛况空前的酥油花灯节,但对其中的占卜未指出来,而 《西藏记》 则补充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可以看出,这种占卜与农业关系非常紧密,是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有祈福、禳灾色彩。

此外,《西藏记》还记述了 《西藏赋》所未涉及的燃灯节,即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的节日。最显著的节日内容就是晚上各家都要在房顶和门窗上点酥油灯,吃面疙瘩,表示对宗喀巴的怀念,同时也带有占卜的色彩。而 《西藏记》所叙,正是如此:

至十月二十五日夜,云系宗喀巴成圣之日。各家以及寺铺山院,皆于窗棂墙壁间,挨放灯数百不等,光明如昼,布若列星,亦大观。云又系古燃灯佛诞,未知孰是。亦系灯焰、天色,占次岁之吉凶。

值得注意的是, 《西藏记》 下卷还专设 《占卜》条,对西藏的占卜术有概略记述,是值得重视的民俗学资料:

西藏占卜之术不一: 有等喇嘛,以纸画八卦,书番字而占者,有以青稞排卦,抽五色毛线而占者,或数素珠而占者,或画地而占者,或烧羊骨,或看水碗,种种不一。然亦有颇验者,大抵在所学之精浅耳。妇女亦有会者,不能悉述。

可见在清代,西藏的占卜术多么丰富、形式多样,以至于 “不能悉述”。其中,特色鲜明的如《西藏记》所提及的线卜,是以牛羊毛细绳为工具的占卜术,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 “巫师把五股从公羊肩胛上剪下的羊毛,捻成五色的粗毛线,拧在一起,然后给神灵献供品,祈请神灵。占卜师坐在桌前,将拧紧的五股毛线一圈一圈放松,用手抓住毛线的一端,将毛线甩到背后,猛力一掷,毛线被抛到占桌上,占卜师再观察毛线和桌面撞击所产生的曲线结节,以决休咎。”再如念珠卜,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产生的占卜方法。占卜者先念诵一段祈祷文,将一串念珠放在两手掌心,求卜者随意抓住两手拇指和四指之间的那一段串珠,然后减除这段念珠的珠子数目,看整串念珠还剩多少珠子,依据所剩余的珠子数目,对照卦书以卜吉凶。又如骨卜,即以牛羊肩胛骨作为工具的占卜术,基本方法是将羊或牛的肩胛骨烧灼后验看其纹理,并听其声音,以判断吉凶,如“肩胛骨上左方的裂纹又长又直者为吉兆,右方裂纹又长又直者则为凶兆; 反之,肩胛骨左方裂纹又短又乱者为凶兆,右方又短又乱者为吉兆。”藏族骨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敦煌古藏文残卷中,就发现了大量吐蕃羊骨卜辞。

二、《卜魁城赋》

民俗信仰,有着各种各样的对象,钟敬文先生在 《民俗学概论》第七章 《民俗信仰》 中,大致分为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六种。《卜魁城赋》所述清代黑龙江民俗信仰的相关细节情况不多,主要集中在对各种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方面,基本涉及了钟敬文先生所列的各类民俗信仰对象。

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民族,属于满—通古斯民族,主要有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东北区域特点的民族文化,而其民俗信仰也颇具特色,主要信仰多神崇拜、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卜魁城赋》所述,实际上正是萨满教的特点,赋作罗列并自注了其最直观的体现,即五花八门的各类相关庙宇:

效嵩呼于阙下,迎农祥于道周。班文武之秩祀,奠水渎以安流。城隍宣乎威力,土地卫乎边邮。耀珠林于佛日,排绀宇于清秋。应房星而差马,职地官之公牛。肃元武之扞御,运般尔之神谋。通灵佑于肸蠁,壮庙貌于遐陬。

自注云:

万寿宫在南门外,每届令节将军、副都统率官僚行礼。先农坛在土城外南门东。关帝庙在城外西南隅,文昌阁在马神庙内。江神庙在嫩江东岸,龙王庙在南门外。城隍庙在土城内西南隅。土地庙在土城北门内。娘娘庙后殿供奉如来,关帝庙西殿供奉大士。娘娘庙、鬼王庙与龙王庙相近,鬼王庙亦称大悲寺。马神庙在土城内西南隅。真武、牛神,皆附马神庙。各匠之神,附祀关帝庙。

可以看出,清代黑龙江作为 “龙兴之地”,其民俗信仰既有本地的边疆特色,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熏陶,二者兼而有之,已经显得水乳交融了。

三、《新疆赋》

《新疆赋》所述清代新疆的民俗非常丰富,涉及的民俗信仰也较多。《新疆赋》分为 《新疆南路赋》与 《新疆北路赋》,分咏南疆及北疆,所述民俗,主要有南疆维吾尔族信奉的伊斯兰教的禳灾迎福、礼拜祆神等习俗,赋作云:

众庶悦豫,禜葘蕲祜。

自注云:

《西域图志》:“阿珲诵经,禳灾迎福。”

清代,南疆的伊斯兰教得到大力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在西藏达赖喇嘛协助下,联合北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出兵南疆,消灭了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开始统治南疆,而阿帕克和卓则成为其在南疆的代理人,实现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于是伊斯兰教随之推行到全体南疆维吾尔族人中去了。赋作描述了阿珲对信徒在诵经的同时,带有强烈的禳灾和祈福色彩,这也是南疆维吾尔族民俗信仰的重要体现。

当然,南疆还盛行祆教,即拜火教,赋作又云:

虔礼拜于祆神,立祠堂于教主。

自注云:

《西域图志》: “回人尊敬天神,设礼拜寺,始生教主曰派噶木巴尔。立祠堂,奉香火,名曰玛咱尔。”

另外,赋作在描述南疆 “逢正岁,过大年”这一盛大节日期间,述及了富有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一些民俗信仰,如:

场空兽舞,匏巨灯圆。

自注云:

《唐书·西域传》: “龟兹岁朔,斗马羊、橐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