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作 者】夏当英[1,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2]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期 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关 键 词】祖先崇拜 乡村生活秩序 中国传统宗教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招标课题(HWH009B);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SH050)
经历长久农耕文化的濡染,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特殊的运转机制与价值理念。在宗教层面,儒释道三教和更为广泛复杂的民间信仰,构成了人们信仰生活的实际内容。儒释道等传统宗教信仰资源,既丰富多样,又高度整合和互相吸纳,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同构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核,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近世以来,无论是对外力冲击所作的回应,还是内部自发生成的现代导向因素,中国乡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个人与家庭、宗教与伦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影响着乡村生活秩序的运行和社会价值的转向,传统宗教亦经历了弱化、复兴、被重新省思的曲折历程。但是,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信仰和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相对稳定因素,一方面长期在乡村生活秩序中铺排延续,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宗教社会影响力的实质性体现。对祖先崇拜等乡村传统宗教活动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整合国家、社会与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是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祖先崇拜:传统宗教与乡村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
祖先崇拜是人类古老的信仰现象和文化传统,世界很多文明在其孕育期就有了祭祀祖灵的行为和习俗。祖先崇拜也是中国最早与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礼记·中庸》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①《周礼·春官》亦记载:“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杓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蒸冬享先王。”②周时已有比较完整和规范化的祭祖礼仪。这种礼仪来源于原始时期对灵魂不死和生命延续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人们一则希望亡故的亲人能够重复在世时的生活日常,二则将祭祀祖先的活动加以规范化。在华夏文明早期,祖先崇拜专指对某一血缘组织的特定人格的崇拜,后来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风俗习惯。随着同家力量的成熟,祖先崇拜被奉为“国之大事” ,奠定了其作为国家宗教信仰的基石,并成为中国村落文化体系中最古老的传统之一。
在传统农耕社会,强调血统延续的祖先崇拜在乡村保持着强大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人们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构造在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祖先崇拜的宗法性和道德性内涵不断强化,并在传统宗教理念和乡村生活秩序中体现出来。中国传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念和组织规范体系。绵延至今的中国传统宗教可以界定为儒释道三教②。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巾,它们所宣扬的伦理价值系统逐渐发展为乡村生活秩序运行中不可撼动的精神砥柱,并在乡村社会变迁的每一个阶段以新质内涵且借助于各种新形式呈现于历史舞台。尽管作为小传统的乡村文化与作为大传统的传统宗教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行动方式,但二者只不过是“彼此的变体”⑧,祖先崇拜即是二者沟通互融的共同内容。
儒教主张“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④,是以“天地君亲师”为基本内容,赋予“修齐治平”的生活方式以神圣价值,以人伦秩序良性运行和个体内在超越为终极目标的信仰和实践体系。“君亲师”信仰实为儒学“家同一体”理念在宗教层面的体现,表达了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儒教重视血脉亲情,而这种自然情感可以通过丧葬、祭祀等礼俗上升到宗教的层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⑤,“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走兽是也;知父而不知祖,飞鸟是也。惟人则能知祖,若不严于祭祀,殆与鸟兽无异矣”⑥。人与鸟兽的差异即在于对祖先的祭祀。也就是说,社会秩序的神圣性来自血亲伦理,其所涵化的祖先崇拜也在由宗法血缘向人伦秩序的推广中得到强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除了对祖先崇拜进行“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④,“先祖者,类之本也”⑧等理论阐释外,儒学更赋予祖先崇拜以深厚的伦理义务和道德属性,提出“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⑨。祖先是人间道德、事业、功绩的至高象征,祖先崇拜具有社会人伦教化之功,祭祀有德祖先能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⑩。儒学重人道,将祖先崇拜的道德功能与孝论相呼应,作为人区别于物的关键要素。孝论可分为“孝道”和“孝治”两个方面:“孝道”强调养亲、敬亲、谏亲、善待亡亲等,至今仍然是乡村社会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的行动逻辑;“孝治”即以“孝道”治天下,将家庭伦理外扩为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并将其所内蕴的祖先信仰通过国家力量在全社会予以制度化推行,从而保持着其对整个社会的强大渗透力,同时深深影响着佛道的祖先观念和祭祖行为。
融通传统孝亲观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佛教原旨主张出家,认为人有生有死,“识体轮回,六道无非父母。生死变异,i界孰辨冤亲”⑩。不知“父母恩惠”成为儒道攻讦佛教及社会排斥佛教的依据,故而契嵩、智旭等高僧将佛教义理与世俗伦理道德结合,以“孝为戒先”“以戒为孝”将佛门戒律与世俗孝道合而为一。在面向民间的传播中,佛教更以“佛道孝为佛本,事须行孝向爷娘”等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贴合我国祖先崇拜独特的宗法孝德观,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加以圆融,使双亲“处世常安”,寿终之后亦能“生佛国净土”。道教祖先崇拜观主要体现为祖先来源多元、得道宜家先的成仙思想、鬼神崇拜的济世利人思想等方面。《道德经》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①人越是善于营建守持大道,他家的恩德越会充实有余,他也会得到子孙永不停息的祭拜。道教以道家之“道”为基本信仰,赋予祖先超验的特征,更以世俗德行作为祖先获得尊崇的基本条件。道教祖先神一般为血缘层面设定的直系祖先,但也包含在文化层面认同的祖先,如妈祖、关羽、包公、各路城隍神等,这些神灵均因忠孝等道德品格在乡村社会广为流传。儒学孝论长期支配着社会价值体系,佛道也以“孝”为重要价值诉求,以掌握宣扬孝道的敬祖仪式来迎合民意和获取信任,这有利于将孝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经验,也成功地促使人们形成道德共识。
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作用下,祖先崇拜和孝道伦理进一步统一,并反过来调和三教之间的关系,以各种形态维持着三教共处合流的格局,同时影响着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在乡村社会,儒释道信仰混为一体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们并不刻意区分三者之间的界限,常以见神就拜的行为仪式表达各种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而多重信仰的现象使得祖先崇拜更加具有了多宗教叠加的形态。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传统宗教的共同信仰,虽然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却传递着共同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在家庭家族意象上的道德共识。在村民视野中,相较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长生久视、虚室生白等精致义理,祖先信仰和孝道伦理可能更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核,是传统宗教与乡村生活秩序互为建构的基本点。祖先崇拜既具有认可鬼神和追求神圣的超验精神,又可以落地为乡村礼仪实践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乡村生活秩序融为一体。在家庭家族层面,祖先崇拜对延续血统的重视即反映了乡村社会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包含了一套与之配合的规约人们行动的准则和理念,强化了乡村道德本位的社会基础和世俗价值。
D O I:10 .13796/ j.cnki. 100 1 —5019.2017.03.015
祖先崇拜 :支撑乡村生活秩序的传统宗教 内核
夏 当英
摘 要 :祖 先崇拜是儒释道等 中国传 统宗教 与 乡村社会 生活秩 序互 构的 内核 。 以祖先 崇拜为代表
的传统 宗教伦理一直是 中国社会 结构 变迁的 相对稳 定 因素 ,并 成为 乡村 生活秩 序 的 内生性 基础 力 量。
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 祖先”和“ 孝”的理念、以家庭 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
仪 式、构筑 乡村社会 的权 力场域。 对祖先 崇拜进行适 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 国家、社会和 宗教 关 系的很 好
途 径,也有利 于建立以 内生秩 序为导 向的低成本 乡村 自治。
关键 词 :祖 先崇拜 ;乡村 生活秩序 ; 中国传统 宗教
中图分类号 :C9 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019 (2017 ) 03 —0 l19 —10
基金 项 目:安徽 大学徽 文化 传承 与创 新 中心 招标 课题 (H W H 009B ) ; 国家社会 科 学基 金 一般 项 目
(15BSH 050 )
作者简介 :夏 当英 ,安徽 大学社会与政治 学院副教授 ,安徽 大学农村 社会 发展 研 究中心研 究人 员(安
徽 合 肥 230 03 9 ) 。
经历长久农耕文化 的濡染 ,中国乡村社会
形成 了特殊的运转机制与价值理念。 在宗教层
面,儒释道三教和更为广泛复杂的民间信仰 ,构
成 了人们信仰生活的实际内容。 儒释道等传统
宗教信仰资源 ,既丰富多样 ,又高度整合和互相
吸纳 ,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 同构塑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深层 内核 ,影响着人们 的心理 和行 为。
近世以来 ,无论是对外力冲击所作 的回应 ,还是
内部 自发生成 的现代导向因素 ,中国乡村社会
在 国家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 、宗教与伦理等方面
均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并影响着 乡村生活秩序
的运行和社会价值的转 向,传统宗教亦经历 了
弱化 、复兴 、被重新省思的曲折历 程。 但是 ,以
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信仰和伦理一直是 中国社会
结构变迁 中的相对稳定 因素 ,一方面长期在乡
村生活秩序 中铺排延续 ,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宗
教社会影响力的实质性体现。 对祖先崇拜等乡
村传统宗教活动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 ,是整合
国家 、社会与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 ,也是优化乡
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
一
、 祖 先崇拜 :传统宗教 与
乡村 生活秩序互构 的内核
祖先崇拜是人类古老的信仰现象和文化传
统 ,世界很多文明在其孕育期就有 了祭祀祖灵
的行为和习俗。 祖先崇拜也是 中国最早与最重
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 礼记 ·中庸》云 :“ 郊社
之礼 ,所 以事上帝也 ;宗庙之礼 ,所 以祀乎其先
也。”①《 周礼 ·春官》亦记 载 :“ 以肆献裸 享先
王 ,以馈食享先王 ,以祠春享先王 ,以杓夏享先
王 ,以尝 秋享 先王 ,以蒸 冬 享先 王 。”②周 时 已有
比较完整和规范化 的祭祖礼仪 。 这种礼仪来源
于原始时期对灵魂不死和生命延续的敬畏和感
恩之情 ,人们一则希望亡故 的亲人能够重复在
① 李 学勤主编 :《 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1439 页。
② 陈戍 国点校 :《 周礼 ·仪礼 ·礼记》 ,长沙:岳麓书社,1989 年 ,第53 页。
1 19
安徽 大学学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2017 年 第 3 期
世 时的生活 日常,二则将祭祀祖先的活动加 以
规范化。 在华夏文 明早期 ,祖先崇拜专指对某
一 血 缘 组 织 的 特定 人 格 的崇拜 ,后 来 发展 为 人
们 日常 生活 中 的基本 礼仪 和风 俗 习惯 。 随着 同
家力量的成熟 ,祖先崇拜被奉为“ 国之大事” ,
奠定 了其作为 国家宗教信仰的基石 ,并成为中
国村落文化体系中最古老的传统之一 。
在传统农耕社会 ,强调血统延续 的祖先 崇
拜 在 乡村保 持着 强 大 的影 响 。 自给 自足 的小农
经济形成人们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 ,以家庭 家
族 为核 心的社会组织构造 在 乡村社 会长期 存
在 ,祖先崇拜的宗法性和道德性 内涵不断强化 ,
并在传 统宗教理念 和 乡村生活秩序 中体 现出
来 。 中国传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
在 长 期 的 历史 积淀 中 ,形 成 了一 整套 思 想 理 念
和组织规范体系。 绵延至今的中国传统宗教可
以界定 为 儒 释道 三 教②。 在 数 千 年 的文 明进 程
巾 ,它们所宣扬 的伦理价值 系统逐渐发展为 乡
村生活秩序运行中不可撼动的精神砥柱 ,并在
乡村社会变迁 的每一个阶段以新质 内涵且借助
于各种新形式呈现于历史舞台。 尽管作为小传
统的乡村文化与作为大传统的传统宗教表现为
两种 不 同 的 行 动 方 式 ,但 二 者 只不 过 是 “ 彼 此
的变 体 ”⑧,祖 先崇 拜 即是 二者 沟 通 互 融 的共 同
内容 。
儒教主张“ 上事天 ,下事地 ,尊先祖 而隆君
师 ”④,是 以 “ 天 地 君 亲 师 ”为 基 本 内 容 , 赋 予
“ 修齐治平”的生活方 式以神圣价值 ,以人伦秩
序 良性运行和个体内在超越为终极 目标的信仰
和实践体系。 “ 君亲师”信仰实为儒学 “ 家同一
体”理念在 宗教层面 的体现 ,表达 了对血缘关
系 的高 度重 视 。 儒 教重 视 血 脉 亲 情 ,而这 种 自
然情感可 以通过丧葬 、祭祀等礼俗上升 到宗教
的层次。 “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 以礼 ,祭之 以
礼 ”⑤,“ 凡 物 ,知母 而不 知父 ,走 兽是 也 ;知父 而
不知祖 ,飞鸟是也 。 惟人则能知祖 ,若不严于祭
祀 ,殆与鸟兽无异矣”⑥。 人 与鸟兽 的差异即在
于对祖先的祭祀 。 也就是说 ,社会秩序 的神圣
性来 自血亲伦理 ,其所涵化的祖先崇拜也在 由
宗 法 血 缘 向人 伦 秩 序 的推 广 中得 到 强化 ,并成
为 中华 民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 。 除了对祖先
崇拜进行“ 万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④,“ 先祖者 ,
类之本也”⑧等理论阐释外 ,儒学更赋予祖先崇
拜 以深厚 的伦理 义务和道德属性 ,提 出“ 古者
祖 有 功而 宗有 德 ,谓 之 祖 宗 者 ”⑨。 祖 先 是 人 间
道德 、事业 、功绩 的至高象征 ,祖先崇拜具有社
会 人 伦教 化之 功 ,祭 祀有 德 祖 先 能 够 “ 慎 终 ,追
远 ,民德归厚矣 ”⑩。 儒 学重人道 ,将祖 先崇拜
的道德功能与孝论相 呼应 ,作为人区别于物 的
关键要素。 孝论可分为“ 孝道”和“ 孝治 ”两个
方面:“ 孝道 ”强调养亲 、敬亲 、谏亲 、善待亡亲
等 ,至今仍然是 乡村社会意义系统和价值体 系
的行动逻辑 ;“ 孝 治”即以“ 孝道”治天下 ,将 家
庭 伦 理外 扩 为 社 会 伦理 与 政 治 伦 理 ,并将 其所
内蕴 的祖先 信仰 通过 国家力量 在 全社 会予 以制
度化推行 ,从 而保持着其对整个社会的强大渗
透力 ,同时深深影 响着佛道的祖先观念和祭祖
行 为 。
融 通传 统 孝 亲 观 是 佛 教 中 国化 的 重 要 途
径 。 佛 教原 旨主张 出 家 ,认 为 人 有 生 有 死 ,“ 识
体 轮 回 ,六 道无 非父母 。 生死 变异 ,i 界孰 辨冤
亲 ”⑩。 不 知 “ 父 母 恩 惠 ”成 为儒 道 攻 讦 佛 教 及
社会排斥佛教的依据 ,故而契嵩 、智旭等高僧将
① 杨伯峻 :《 春秋左传 注> ,北京 :中华 书局 ,198 1 年,第 86 l 页。
② 中国佛教 的教 义和传播具 有鲜明的本土化 和悠 久的历 史性特征 ,亦可属 于中国的传统宗教 。
③ [英 ] 莫里斯 ·弗里德 曼:< 论 中国宗教 的社会学研究> ,[美] 武雅 士编 :《 中 国社会 中的宗教与仪 式》 ,彭泽安等译 ,南京
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 14 年 , 第25 页。
④ 张觉撰 : 苟子译 注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6 年 ,第 397 页。
⑤ 杨伯峻译 注:《 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 书局 ,1980 年 ,第 l3 页 、
⑥ [宋] 程颐 、程颢 :《 二程集 ,王孝鱼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 1年 ,第 24 1 页。
⑦ 李学勤主编 :《 十三 经注疏 ·礼记 正义》 ,第 8Ol 页
⑧ 张觉撰 :《 荀子译 注》 ,第 397 页。
⑨ 王国轩、王秀梅 译:《 孔 子家语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 262 页。
( ⑩ 杨伯 峻译注 : 论语译 注》 ,第6 页
⑩ [唐 ] 道 宣:‘ 广弘明集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 1年 ,第 l83 页。
l2 0
夏 当英 :祖先 崇拜 : 支撑 乡村 生活秩序 的传 统宗教 内核
佛教义理与世俗伦理道德结合 ,以“ 孝为戒先”
“ 以戒为孝”将佛 门戒律与世俗孝道合而为一 。
在面向民间 的传播 中,佛教更 以“ 佛 道孝为佛
本 ,事须行孝 向爷娘 ”等通俗易懂 的表达方式 ,
贴合我 国祖先崇拜独特 的宗法孝德观 ,将世 间
孝与出世 间孝加 以圆融 ,使 双亲“ 处世常安 ”,
寿终之后亦能“ 生佛 国净 土”。 道教祖先 崇拜
观主要体现为祖先来源多元 、得道宜家先 的成
仙思想 、鬼 神 崇 拜 的 济世 利 人 思想 等方 面。
《 道德经》云 :“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
以祭祀不辍。”①人越是善于营建守持大道 ,他
家的恩德越会充实有余 ,他也会得到子孙永不
停息的祭拜 。 道教以道家之 “ 道”为基本信仰 ,
赋予祖先超验 的特征 ,更 以世俗德行作为祖先
获得尊崇的基本条件 。 道教祖先神一般为血缘
层面设定 的直系祖先 ,但也包含在文化层 面认
同的祖先 ,如妈祖 、关羽 、包公 、各路城隍神等 ,
这些神灵均因忠孝等道德品格在乡村社会广为
流传 。 儒学孝论长期支配着社会价值体系 ,佛
道也 以“ 孝”为重要价值诉求 ,以掌握宣扬孝道
的敬祖仪式来迎 合民意和获取信任 ,这有利于
将孝论转化为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经验 ,也成功
地促使人们形成道德共识 。
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作用 下 ,祖先崇拜和
孝道伦理进一步统一 ,并反过来调和三教之 间
的关 系,以各种形态维持着三教共处合流 的格
局 ,同时影响着 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 。 在乡村
社会 ,儒释道信仰混为一体 的现象十分普遍 ,人
们并不刻意区分 三者之间的界限,常以见神就
拜 的行为仪式表达各种宗教信仰 的深刻影响 ,
而多重信仰的现象使得祖先崇拜更加具有 了多
宗教叠加的形态。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传统宗
教的共同信仰 ,虽然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不 同,
却传递着共同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取 向,存在着
在家庭家族意象 上 的道德 共识。 在 村 民视 野
中 ,相 较 于 明心见性 、直 指人 心 、长生 久视 、虚 室
生白等精致义理 ,祖先信仰和孝道伦理可能更
构成 中国传统宗教 的内核 ,是传统宗教与乡村
生活秩序互为建构的基本点 。 祖先崇拜既具有
认可鬼神 和追求神圣的超验精神 ,又可以落地
为乡村礼仪实践成为人们生活 的组成部分 ,从
而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乡村生活秩序
融为一体 。 在家庭家族层面 ,祖先崇拜对延续
血统 的重 视 即反 映 了乡村 社会 源远 流长 的文 化
心理,包含 了一套与之配合 的规约人们行动的
准则和理念 ,强化 了乡村道德本位的社会基础
和世 俗价值 。
二 、现代 乡村 生活秩序 中的祖先 崇拜
近世以来 ,中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
生活秩序的现代性重构成为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
课题。 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传统宗教衰落 ,基督
教等外来宗教则通过迎合村民生活需求而获得
快速发展。 但是 ,乡村一直保 留着 自身 的独立
性和 内在发展逻辑 ,中国传统宗教的祖先崇拜
等 内容 ,对于现代乡村生活秩序始终起着建构
性作用。 所谓乡村生活秩序 ,可 以理解为村 民
“ 得 以聚集 在 一 起 的 方 式 ”②,是 乡 村 社 会 所 呈
现的相对稳定的结合关系和持久 的互动模式 。
这种秩序主要体现为乡 民在 日常生活 中沟通 、
交往 、互 动 的基 本 形 式 —— 即构 成 社 会 基 层 领
域中的组织方式 、道德惯习、权威形态和互动模
式的 自然形成与 自发维持③。 这种秩序 由各种
内生 与 外 来 力 量共 同作 用 而成 ,祖 先 崇 拜 则 是
影响乡村生活秩序的基础性 内生力量 。 作为村
民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反映 ,祖先崇拜引导着
村 民的情感 、价值和需求 ,是人们在社会行动中
达成 的共识 ,并 转变 为 日常 生 活领 域 中 的规则
与信条 。 祖先崇拜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的运行
中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 ) “ 家 ” 的 祖 先 : 乡 村 生 活 礼 俗 的 逻
辑起 点
传统和现代双重影 响下 的乡村生活 ,其秩
序建构不断受到国家 、市场 、城市等多重力量的
强势干预 ,但血缘 、地缘与姻亲关系一直是乡村
生 活秩 序 运转 的逻 辑起 点 。 新 中 国建 立后 的社
会主义改造 ,如合作化和人 民公社将农 民纳入
① 高明:《 帛书老子校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年 ,第 85 页。
② [美] 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 :《 一致与冲突》,上 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 l2 页。
③ 那瑛:《 常人 宗教与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 ,《 理论探 讨))2012 年 第3 期。
12 1
安徽 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2017 年 第 3 期
跨家族 的集体 中, 削弱 了家庭 的功能①。 改革
开放 以来 ,由于生产责任制下农 民自主性和个
体性 的加强 、国家社会治安和 司法服务机构 的
基层扩张 、“ 打工潮 ”盛行 等多重原 因,农 民与
宗族的关 系逐渐 松懈乃至 出现历史性 瓦解 。
但是 ,无论从何种视角对农村家族或宗族 的变
迁做 出解释 ,不可否认家庭依然支撑着乡村社
会 的生 活秩 序 。 就 乡村 祖 先 崇 拜 实 践 来 说 ,即
使祖先崇拜的宗族基础塌陷 ,家庭化的敬祖活
动仍然是 乡村 日常生活的重要 内容。 在每年春
节 、清明节 、中元节 、冬至等重要的岁时节 日,以
及在丧葬 、建房 、婚育 、上学 、搬迁等家庭事务处
理上 ,家家户户都有 去祠堂烧 香 、供奉 祖宗 牌
位 、上坟等习惯 。 家祭活动表明祖先信仰 仍是
人们 日常生活 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而且赋予家
庭成员 身份 的认可权 和对 乡间事务处理 的裁
定 权 。
学界已经对家庭敬祖活动作 了深入的 田野
调 查 和理 论 阐释 。 侯杰 、范 丽珠 指 出 ,家庭 的宗
教行为主要体现 为 :“ 在家人死 亡之后 为亡者
所举行 的丧葬仪式 ;为纪念亡故先人 而作 的祭
扫事宜 ;为娶妇 、添丁进 口所举行的庆祝和祭告
活动 ;为攘除灾 害 、祈 恩邀福所举 行 的敬 神仪
式 。”③祭祖是除敬告上帝神 、自然神之外 的家
庭宗教行为 ,可归纳为时节性祭祖与通告性祭
祖 两 个方 面 。 前者 与 岁时 节气 、逝 者忌 日相 关 ,
后者则是对婚姻关系 、新生儿诞生 、金榜题名等
事项的确定。 家庭宗教行为的祭拜对象和参祭
人员都有血缘身份 上的限定 ,祭祀活动常在室
内 、墓地 、宗祠及佛 、道教宫观寺庙举行 。 其 中,
道教 以斋醮科仪 、佛教以水 陆法会等满足人们
招魂度亡 、延生祈福 的精神需求。 祭祖活动在
维护道德秩序的同时 ,又重新建塑或修复村 民
之间的社会关系。 可 以说 ,家庭 家族制度 与中
国传统宗教本来都是形成于祖先信仰基础上的
同根 文化 ,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的关系仍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