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舌尖上的祭祀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20-03-31 03:16 出处:网络 编辑:@国学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祀供品中也有大量的美食,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舌尖上的祭祀”。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祀供品中也有大量的美食,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舌尖上的祭祀”。

舌尖上的祭祀

  简单来说,传统中国的民间宗教都是“血食”的,以敬天法祖、祭祀土地神为核心,以“社”为组织的传统民间宗教,可以称之为“血食教”。中国传统上有“血食生气”的观念,认为使用牲畜祭祀,才能与神沟通,神明才会灵验。像元杂剧中的土地神就经常抱怨每月初一、十五才得一杯清茶,一年到头没有肉星,哪有力气去降妖捉怪,保佑百姓。

  当然,中国的神也不都是血食的,佛教、道教以及教派性质的民间宗教(斋教),都是用素食祭祀的。南朝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在历史上十分有名,梁武帝就主张用素食来进行国家祭祀。大约同时代的北齐文宣帝也主张素食祭祀,《茶经》还说他在祭祀中不仅使用素食,还要喝茶。“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用素食来进行国家祭祀和祖先祭祀,在主流社会中只是昙花一现,不过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影响,比如民间传说馒头是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发明的,用面做的蛮人之头(馒头)来代替人头祭祀。

  中国主流文化也主张血食,大儒学家朱熹就是“血食生气”的拥护者,他在《朱子语类》卷三里还提到一个故事:四川灌口二郎庙祭祀李冰父子,原本是用血食,但因为宋徽宗喜好道教,封了李冰父子“真君”的封号,结果祭祀就按照道教的规矩改成素食了。李冰父子受不了,就给人托梦说:“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于是又改回了血祭,每年杀牛宰羊,于是官府还多了一笔屠宰税的收入。

  中国的神仙似乎喜好血食的居多,《夷坚志》补卷十五“李五七事神”记载:南宋宁宗时,自称婺源“五显宫太尉”的神明来到浙江建德县村民李五七家,李五七用面食蔬果来招待这位“五显宫太尉”,没有想到这位神仙却不满意,“吾在本宫为四方信士瞻仰,不得不斋心报答耳。今此既非当境,稀接檀信,但随食荤腥无碍。”原来这位神仙下凡是因为庙里饮食清淡,偷偷跑出来开荤的。不过事后发现这位神仙是冒牌货。

  中国古代也有神仙喜好素食的,《稽神录》卷一“庐山卖油者”中提到一位卖油郎被雷劈死,他的母亲去庙里哭诉,晚上神仙托梦告诉她:“汝子恒以鱼膏杂油中,以图厚利。且庙中斋醮常用其油,腥气薰蒸,灵仙不降。其震死宜矣。”原来这位卖油郎用“鱼膏”等动物油掺入菜油中卖,不巧的是他卖的油被寺庙买去,法事活动中用了荤油,冲撞了神明,所以遭到报应。

  除了荤、素食材的讲究,中国古代对供品的要求其实是极高的,要色香味俱全,特别是“香”,对于祭祀供品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不仅是舌尖上的祭祀,更是鼻尖上的祭祀。因“上供人吃”,神仙对祭品其实主要是闻味。比如蒸馒头、包子,开笼屉后如果发酵得不好,比较干瘪,古人会觉得馒头、包子的“精华尽去”,是被饿鬼偷吃了。

  鬼神的饮食世界,看来是与人间一样“与时俱进”的,荤素、色香、冷热,都有要求。舌尖上的祭祀,也是中国古人饮食观念的重要反映,是“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