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18-01-10 19:47 出处:网络 编辑:@国学
1月8日,“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连日来的热切讨论达成了五项共识。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月8日,“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连日来的热切讨论达成了五项共识。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论坛现场


基本共识


1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与世代延续的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方群体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中国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尊重普通百姓的文化记忆、民间信俗和日常生活方式,是打开认知、理解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窗口,是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础。加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力度,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中国民间信仰既是儒释道文化得以生根和发芽的母胎,也是儒释道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土壤。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脉,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生态格局。中国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的人文品格,有助于减轻异质文化的张力,从而在社会基盘上形成防止民族文化水土流失的宗教生态平衡系统。我们应该将中国民间信仰和五大宗教形态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正能量和正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3

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在港澳台及大陆地区的本土社会,而且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拥有众多的宫庙、道堂及组织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历史文化景观,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圣脉同宗,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扩大中国民间信仰“神缘”的纽带,有助于密切两岸人民往来,融洽同胞亲情,扩大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通路”,更要“通心”。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民间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民间文化声音,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积淀的精神根基和突出优势。

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反对民间信仰的“被商业化”,当且仅当坚守文化尊重的底线,而不能将儒释道文化及其重要载体的中国民间信仰,继续“污名化”为“封建迷信”,甚至被鄙视为落后或低端的习俗,从而避免人为的“文化中断”和“文化死亡”。中国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并非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宗教和民俗文化形态,具有“崇德报功”的真精神,有些已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离开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就没有所谓的“中华”。将传统文化作为镜子,可以为现代化正衣冠;传统文化必须传承,要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核心价值,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和原生态。只有自觉到它的优势和弱势在哪,进行现代的诠释和传统的创新,才能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生命和活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术界及相关部门应该本着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加强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加强规范化、法治化的治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信仰需求。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在论坛上以日本的关公信仰和马来西亚槟城的九皇大帝信仰为例对海外华人民间固守”抑或“开放”信仰的两难问题进行阐述,他指出:“神缘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是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需要“固守”,保持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但“固守”的同时也会带来“属地化”困难的问题,使当地人很难介入,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传播、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又是不利的因素。他强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民心相通”是关键, 而信仰应在民心相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在论坛上以鲁中池板村顺天姑信仰考察为例,探究民间信仰保护传承与国家非遗制度深化建设,他表示:民间信仰是非遗保护的应有之义 ,非遗制度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改进、设计国家层面的“礼”的规则,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双向融合的“礼俗互动”,因此必然要以对地方民间文化的尊重为前提,以合理施政促进其生存、传承与发展为要义。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教授吴重庆

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教授吴重庆在论坛上取共时态社区的视角,探讨中国民间宗教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他指出:共时态社区实质性地拓展并重塑了人的生活世界,它使社区成员的宗教观念与日常生活进一步融合。取共时态社区的视角,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民间宗教在建构社区生活时的社会功能以及 “后革命时代”大陆汉人社区的民间宗教在实践中对“新传统”的再创造。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从泰山信仰仪式、信仰主神、信仰功能的历史演变论述了泰山信仰从国家宗教到民间信仰的过程,他认为:“泰山文化是以泰山为传承载体、以信仰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黄景春

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黄景春,在论坛上以黄道婆信仰演变历程的为主线,阐述了古代人民对黄道婆信仰方式内容和近现代纪念黄道婆的方式以及当代对黄道婆形象的重构三个历程,揭示了从纪念到回归到祭祀是 “反祛魅”现象。他认为这种“反祛魅”在最近三十多年的民俗生活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非遗中心教授刘晓春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非遗中心教授刘晓春在论坛上探讨了中华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生态文明智慧,他指出:“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智慧,既体现在儒释道 的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也体现在“弥散性”地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信仰的“万物有灵”观念,万物有灵,是民间信仰生态伦理观生成的心理机制。敬畏自然,是民间信仰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善待自然,是民间信仰生态伦理观的表现形式。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陈进国博士

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博士从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传统寺庙的治理鲜活地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和管理保护。他强调,在我国台港澳地区,道教与民间信仰密不可分,互为交织,很难将道教与民间信仰分开来单独讨论。他认为,针对民间信仰的治理可以尝试采用删繁就简的办法,出台相关治理指导意见,集中针对宗教信仰活动场所进行登记注册。

中国民间信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国家宗教事务局业务四司一处副处长王晓刚

国家宗教事务局业务四司一处副处长王晓刚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民间信仰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多、活动频繁、错综复杂的特性。对待民间信仰问题要充分发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需要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对待民间信仰要追溯历史、把握现在、着眼未来。用历史的观点对待民间信仰的作用。二是民间信仰发挥着多重的社会功能,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间信仰的双重作用。三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研究民间信仰关系。四是要用群众的观点来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尊重群众信仰自由,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此外,同时,王晓刚强调还应进一步研究民间信仰的工作对象、法律地位、民间信仰规范管理等问题。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