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民间信仰 http://www.folkbelief.com 2018-09-01 17:20 出处:网络 作者:未知编辑:@国学
厦门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1],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钟宅湾(五缘湾)畔[2],即公交BRT线的市行政服务中心站与双十中学站之间[3]。这是一个仅有400多常住人口的杂姓小村庄,以本地的陈姓和从安溪迁来的高姓及张姓为主[4]。历史上,这里发现过温泉,1932年曾准备建设温泉游泳池,未果[5]。如今,这里是标准的城乡结合部,终日熙熙攘攘,想找个本地人打听情况都不容易。


厦门民间信仰(一):植物崇拜

黄绍坚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湖里下忠社:厦门民间信仰的一个样本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60岁的陈明月大妈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71岁的洪阿网(罔)大妈

厦门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1],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钟宅湾(五缘湾)畔[2],即公交BRT线的市行政服务中心站与双十中学站之间[3]。这是一个仅有400多常住人口的杂姓小村庄,以本地的陈姓和从安溪迁来的高姓及张姓为主[4]。历史上,这里发现过温泉,1932年曾准备建设温泉游泳池,未果[5]。如今,这里是标准的城乡结合部,终日熙熙攘攘,想找个本地人打听情况都不容易。

我到下忠社的初衷,受益 于黄国富先生2010年自费出版的《拿香跟拜——湖里民间信仰》一书的启示。看得出,为了写作这本书,黄先生跑遍了湖里区所有宫庙,其勤奋踏实之精神,令人佩服。黄先生的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的爱情传说。相传在清朝末年,下忠社有一位陈姓小伙子,下南洋谋生。几年下来,大约发了点小财,并娶了一位南洋姑娘为妻。南洋姑娘,闽南人俗称“番婆”。番婆的名字叫阿挑,她美丽、贤惠、勤劳、善良,被人们尊称为“挑娘仔”。大家都说,陈姓侨商能娶到挑娘,真有福气。

不过,貌似幸福的生活后面,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陈姓侨商下南洋之前,已在厦门娶过一房妻子。日子久了,他萌生出叶落归根的想法。但他不敢、也不愿意把挑娘一起带回家,便骗挑娘说,他要外出做生意。聪明的挑娘心里明白,暗下决心,要跟丈夫一起回“唐山”(中国)。

到了出发那天,挑娘却晚了一步。等她赶到码头时,轮船已经离岸。情急之下,挑娘一头跳进大海,不幸淹死。可是,船上的陈姓侨商,对此一无所知。

几千公里的旅途之后,陈姓侨商终于回到厦门,再换乘小船回到下忠社。谁也没想到,挑娘的尸身,竟然一路跟着漂回下忠,直到大家下船时才发现。陈姓侨商此时后悔莫及,嚎啕大哭。下忠社百姓,感慨于挑娘对爱情的忠贞,在下忠社海边为她立庙纪念,庙称“挑娘庙”。黄先生在书中说,村民们对挑娘的祭拜,年年不断。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村民们都会到挑娘神位前,上香焚纸,“表示对这位来自海外的逝者的惋惜和尊敬,感念她的殉情和刚烈,祈求她在天之灵庇护大家的平安”[6]

下忠社60岁的陈明月大妈,向我证实了这个传说。她还说,前两年因为厦门城市建设,挑娘庙要迁建,挑娘还曾向乩童现身,“生得很水(漂亮),穿红衫、红裤,戴一顶番笠,自称是挑娘仔”。挑娘现身,为自己的新庙选定新址,即今天云顶北路下忠社那些汽车维修商店的后面[7]

可是,在下忠社71岁的洪阿网(罔)大妈那里,挑娘的传说,却变成一个关于贪婪、无耻、欺骗、甚至略带血腥的故事。洪大妈说,那位小伙子姓陈,是下忠社“走台湾船”的海员。挑娘是台湾妹,爱上了陈姓小伙子。陈姓小伙子已有老婆孩子,却想骗挑娘的嫁妆,便假装同意结婚,把嫁妆装到船上,自己开船就跑。又气又急的挑娘,愤而投海自尽。死后,“血珠结成一块神主牌,上面写着‘挑娘投海’四个字,跟船漂回来下忠。”下忠人捡到神主牌,责问小伙子。小伙子无耻地说,反正人已死了,也不会有人向他讨回嫁妆。结果,农历四月十三日那天,小伙子突然发疯,杀死自己八个月大的儿子后,又拿刀抹了自个儿的脖子。一生都在奉祀挑娘的洪大妈,一脸神秘地告诉我,挑娘死时已经怀孕,“本府的池王爷作主,挑娘的种子,现在转世投胎,还生活在下忠社里”[8]

洪大妈说的“本府池王爷”,指的是下忠社里的“长瑞宫”,就在云顶北路下忠社路口边。长瑞宫里除供奉池王爷夫妇外,还供奉着一尊虎爷。在下忠社里,还有一座“龙顺宫”,供奉树王公、树王娘(榕树神)和齐天大圣。

小小的下忠社,是厦门民间信仰的一个很好样本:既有植物崇拜的树王公、树王娘,也有动物崇拜的齐天大圣(猴神)和虎爷,还有人物崇拜的池王爷,及鬼神崇拜的挑娘。既有闽南和台湾普遍的池王爷信仰和虎爷信仰,也有闽江流域和福建其他地区流行的齐天大圣(猴神)信仰和榕树神信仰,还有他们自己独创的挑娘信仰——这一切,充分展现出福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榕树神:榕府王爷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下忠社“龙顺宫”里供奉的榕树神“树王公”,是一尊小小的神像,赤面,须髯,头戴凤冠,身披金甲,端坐在神椅上。罕见的是,在树王公神像旁,还有一尊女性神像“树王娘”,发髻高耸,同样凤冠金甲。陈明月大妈说,龙顺宫外,原来长着三株老榕树,现在只剩一株。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日,是树王公和树王娘的生日。那一天,大家都会到庙里来烧香祭拜[9]。我注意到,仅剩的那株榕树,年代似乎并不久远,树身上扎了一条红色布带,看着倒是很喜庆的样子。

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说:“在植物崇拜中,树崇拜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把村边巨树、宅边大树视为村寨家宅保护神的信仰,比较普遍。”[10]的确,福建的榕树神崇拜,并不少见,最典型的,在被称为“榕城”的省会福州。福州文史学者唐希在《福州文化行旅》中介绍:“福州城至今将神与大树联系在一起,较著名的就有省府路的‘裴仙君’、茶亭的‘照天君’、土山的‘郭天尊’等十余处。所供奉的大多是本地的历史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前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而得到人们的崇敬信赖。”[11]其中,福州茶亭街的榕树神“照天君”的传说,最为有趣。一种说法是:清代时,茶亭街一带,闽江水尚未完全退去,河汊纵横,夜里经常有人落水遇难。据说某个月黑风高之夜,有人提心吊胆地走在路上,到老榕树下时,突然发现一团微弱的火光,将路面照得隐隐可见。人走到哪里,光就照到哪里。从此,夜夜有神照路,再也没人掉进水里。福州百姓说,那是榕树显灵,庇护众生。于是,大家就在榕树下搭个神龛,供奉一尊男性神仙像,取名“天君”,并以“照”为姓,即福州榕树神“照天君”的由来[12]。这是榕树神因为做好事而受到人们崇拜的例子。

当然,因为福建人大多相信“树老成精”之说,也有人纯粹崇拜老树。在福州于山“补山精舍”门边,有一株虬枝苍劲的老榕树,榕树下的大石上,刻着三个字“榕寿岩”。这是1978年省文史馆员王铁藩邀请章友芝书写的[13]。相传,1836年(清代道光16年)时,有人为这株老榕树祝寿,并在岩壁上刻下字径达2.22米的行书“寿”字,故此得名“榕寿岩”[14]。撇开迷信因素,能为老榕树祝寿过生日,这样的人生,有点浪漫。

厦门也有这种浪漫的传统。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有“灵著宫”,据说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15],供奉仙姑娘妈、公祖、妈祖。宫前,有一株并不算老的榕树,树上挂着一块红布幅,上书“庆祝榕树公生日”,落款“癸巳年(2013年),(农历)五月十六日”。灵著宫理事会的陈永福、叶青山两位正副会长说,这里原来有一株更老的榕树,可惜后来死了,现在这株榕树是补栽的[16]。如此说来,榕树神还能转世重生,也算一段传奇。

在翔安区马巷镇沈井社区沈井里,在一株数百年的老榕树前,则有一座小小的“榕府王爷公宫”。宫庙里,供奉一尊榕府王爷神像,黑脸,红须,双目圆睁,须髯飘逸,也是一身金甲装扮。这尊榕府王爷最神气,因为宫庙边上的社区小广场,干脆被命名为“榕王公园”,口气大得惊人。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榕树。《福建省志·民俗志》中说:“在闽西客家人心目中,榕树是不祥之树,一般不在村子附近种榕树。”[17]

 

樟树神:樟府王爷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翔安区新圩镇后浦社区,8岁的黄泳浩小朋友,在樟公、樟婆树下写作业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有榕树崇拜,自然也有樟树崇拜。榕树神叫“榕府王爷”,樟树神当然就叫“樟府王爷”。马巷沈井里,就有这么一座“樟府王爷公宫”,当地人称“龙山堂”[18]。龙山堂的建筑,非常有意思,庙门瓦顶上,塑着四尊小小的神像。仔细辨认后才发现,原来是抬手眺望的孙悟空、骑着白马的唐僧、拖着钉耙的猪八戒、和用水磨禅杖挑行李的沙和尚。显然,龙山堂的建筑者,受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太深,令人忍俊不禁。

在龙山堂里,供奉一尊樟府王爷神像。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我注意到,樟府王爷黑脸,黑须,金盔红缨,身披金甲,端坐在神椅上。面前,还有一尊小神,蓝脸,红须,也是金盔红缨,左手执令旗,右手握宝剑。这或许是樟府王爷的小将或传令官吧?在龙山堂斜对面的民居门墙上,贴着一张保平安的木刻拓印“樟府王爷”红纸神像。红纸上,除了樟府王爷外,也有这位手执令旗的小将或传令官的形像。旁边还有一张白色纸条,上印“敕封,令代天巡狩樟府王爷,平安”。

对樟树神的崇拜,同样在福建省内由来已久,范围颇广。生活在清代中叶的施鸿保,著有《闽杂记》一书,其中提到,闽北南平光泽县,县衙大堂前,有两株数百年的老樟树。当地人说,平时樟树上鸟雀不集,只有当清官上任县令时,才会有两只白鹤前来筑巢。清官离任之际,白鹤便携雏鸟先行离去。因此,光泽人将这两株老樟树,奉若神明。施鸿保还写了一首诗,讽刺当地人的愚昧:“光泽县庭樟两株,县人言是神明区……谁于其中作小屋,栏楯上下髹丹朱。内安神像尺有咫,神采活脱眉与须。香烟絪缊结朝夕,祈禳可笑愚民愚……平时鸟雀不敢集,似畏神怒无烦驱……或云鹤是神所使,县官有德方感孚……”[19]另据林国平、彭文宇合著的《福建民间信仰》一书介绍,在闽东宁德霞浦县崇儒乡、闽东宁德寿宁县托溪乡、闽南泉州德化县美湖乡等地,也都有千年古樟树,被百姓奉为“樟树神”[20]

难得的是,在翔安区新圩镇后浦村的黄氏祖厝前,有一对千年古樟,并排而立,当地人尊为“樟公”、“樟婆”,比较独特。树旁,立着一块黄姓所立《后浦公婆樟保护工程碑记》,称:“古樟两树,一公一母,东西并立,交枝叠冠,世所未见……历世先祖无不视之为神明,奉之为佑护。”[21]据《翔安文史资料》上洪得强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公樟’顶天立地,高15米,胸围8.8米……冠围直径17米。相距3.8米的南侧则有一株文静婀娜的‘婆樟’。树高10米,胸围4.9米,冠围直径13米。两株古樟根相连,冠相叠,依偎相亲。”[22]两株古樟上,分别钉有市绿化委员会“厦门市古树名木”的树牌,上面标明的年代令人惊讶:“树龄1300年”。“樟公”树身上,还挂满了红布幅,其中一幅写道:“癸巳年(公元2013年),(农历)九月十一,樟府王爷千秋”。显然,村里还有不少人,坚持为这一对非常古老的樟树公婆过生日。(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03时18分改定)

厦门民间信仰(二):动物崇拜

黄绍坚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齐天大圣(猴神)信仰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在湖里下忠社“龙顺宫”里,除了榕树神“树王公、树王娘”神像外,还供奉一尊“齐天大圣”神像,尖嘴猴腮,红眼圈,双目圆睁,很可爱的样子。我问陈明月大妈,齐天大圣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她也说不清。

厦门岛内供奉的齐天大圣神像,据我所知,至少还有两处。

一处在思明区滨海街道曾厝垵社区路口边的“福海宫”里,天后妈祖和保生大帝神像前,供奉一尊神像,头戴凤寇,身披金甲,威武的端坐在神椅上,左手捧蟠桃,右手执拂尘,长得猴头猴脑的。看庙的曾老爷子说,“古早就拜齐天大圣了”(古早,闽南话,很久以前)。他还说,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日,是齐天大圣生日,那一天,庙里都会举行热闹的民俗活动[1]

另一处,距离福海宫仅200米左右,在曾厝垵村里的国办路上,有一座据说始建于元代(这点很可疑)、2001年重建的“拥湖宫”[2],祀保生大帝,地位高于福海宫[3]。在拥湖宫正殿里,保生大帝神像前,也有一尊齐天大圣神像,头戴凤冠,身披赤甲,左手执拂尘,右手握拳拄腿,端坐在神椅上,同样是尖嘴猴腮的形象。

闽地的齐天大圣(猴神)信仰,并非都是崇拜孙悟空,甚至有可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之一,这点需要特别说明。从现存文物来看,在闽南漳州诏安县南诏镇东北街,有始建于明代的“广美庙”,主殿一侧供奉着齐天大圣等神像[4]。在闽南漳州南靖县山城镇三卞畲族村,有“瀛洲公庙”,供奉齐天大圣,《福建省志·民俗志》中说,在该村“曾发现一尊明代‘大圣公’孙悟空的神像,该神像高半米,用硬木雕刻并加以彩画,腰间系一面照妖镜。其形象已脱离早期民间猴神的写实手法,而完全人格化了……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传为大圣诞辰日,除举行祭典外,还要演三日戏酬神。”在闽南泉州泉港区界山镇、南埔镇、涂岭镇三地,亦多信奉“圣王爷”齐天大圣,其中界山镇鸠林村“回龙宫”中,有“圣王爷”塑像,供奉锦袍猴王[5]。在福州鼓楼区洪山镇象山社区[6]保福路上(福州人习惯称这片区域为“梅亭保福村”),有佛庙“保福寺”,寺里仍保留着一尊明代所塑齐天大圣神像,这在《福州市志》中有明确记载[7]。在闽北南平顺昌县大干镇土垄村的宝山顶上,还有不晚于明代初年所建的有“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神位的“双圣墓”[8]……

关于闽地齐天大圣信仰的由来,非常复杂,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考证过。简单地说,一,是闽地神奇的猴子传说,及由此产生的猴神崇拜,如闽北南平光泽县鸾凤乡饶平村清代所建的“齐天庙”。二,可能受到佛教里“猴行者”故事的影响。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教授就发现,泉州千年佛寺开元寺里,在1237年(宋代嘉熙元年)建成的西塔(仁寿塔)上,第四层东北壁面,有“猴行者”浮雕,“猴子身穿厚厚的直裰,头嵌金环,而右上部分还有一个合掌僧”[9]。三,受福州地区(包括今宁德古田县)流传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收伏猴精丹霞大圣”的传说影响,集中记录在清人“里人何求”所著长篇小说《闽都别记》第24回、第138回、第291回里。书中说,猴精丹霞“自归正法后,受过敕封,又在洞修炼,法术无边,显圣佑民”,渐渐受到民间尊崇,被称为“丹霞大圣”,立庙祭祀,“城市乡村皆有‘齐天府’,俗呼为‘猴王庙’。”[10]福州乌山景区西南山麓的豹头山(也作“豹屏山”)上[11](今福建省气象局附近[12]),原有“宿猿洞”,民国时曾建有“丹霞大圣”祖庙[13]。宁德古田县凤埔乡境内,距凤埔乡林场约13公里的山上,也有一座“白岩洞大圣王庙”。《民国古田县志》中称,该庙“祀齐天大圣……以石为瓦,灵迹尤显著云”[14]。这也是被陈靖姑收伏的丹霞大圣。四,齐天大圣信仰。在福州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15]屏山东南山麓,一处称作“紫竹岩”的天然洞穴里[16],有福州“屏山齐天洞府祖殿”,至今犹在,供奉一红一黑一白三尊齐天大圣神像,且分庙众多。五,显然,《西游记》成书后,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也反过来影响了福建的齐天大圣(猴神)信仰。

这就是福建的民间信仰传统:来源复杂,形象多变,无一定之规,且其中不可避免地掺入许多乡老腐儒、庙祝菜姑、和尚道士们的随意发挥,以及诗人、小说家们的添油加醋。所以,明代《八闽通志》中,痛心疾首地说:“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17]清代诗人查慎行还写过一首《福州太守毁淫祠》歌,对闽地这种疯狂拜神的文化特点进行描述:“……八闽风俗尤信巫,社鼠城狐就私昵……家家杀牛磔羊豕,举国奔走如风狂。迎神送神解神怒,会掠金钱十万户。旗旄夹道卤簿驰,官长行来不避路……”[18]显然,这些正统的学者们,对纷繁复杂的福建民间信仰,大都露出一脸不屑的表情。

 

模样可爱的“虎爷”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说起动物崇拜,对“虎爷”、“黑虎大将军”、“大将爷”的信仰,绝对算得上厦门民间信仰中最可爱的部分。坦率地说,我和朋友参观厦门各处宫庙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神坛上、神坛下,到处寻找有没有虎爷的身影。

黄振良先生在《闽南民间信仰》一书中说,“虎爷”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保生大帝的坐骑“虎爷”。相传,保生大帝医术高超,连动物们都知道他的大名。有一只老虎吃肉时,骨头卡在喉咙里,痛不欲生,到保生大帝那儿上门求医。保生大帝妙手回春,一下子就帮老虎治好了病。老虎感戴其德,立愿在保生大帝前,供其驱使,成为保生大帝的坐骑或助手。从此,供奉保生大帝的庙里,都会在神坛一侧,供奉一尊“虎爷”神像。另一种“虎爷”,是在民间俗神宫庙的神坛下,靠近地面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尊“虎爷”神像,称为“下坛爷”[19]

不过,我怀疑“虎爷”的类型,应该不止这两类。在供奉玉皇大帝的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小西门“朝元观”里,大门内的右侧庑殿中,单独供奉着一大一小两尊“黑虎大将军”神像,黑底黄纹;在朝元观左殿“保生大帝”神龛前,另有一尊“虎爷”神像,同样黑底黄纹,却不如“黑虎大将军”神气。在池王爷信仰的祖庙、翔安区马巷镇马巷街“元威殿”中,神坛之下靠近地面处的小神龛中,供奉一尊“大将爷”神像,当地人也称为“虎相公、黑虎大将军、虎爷”,也是黑底黄纹形象。在翔安区马巷镇下苏巷供奉玄天上帝的“真武庙”里、在翔安区马巷镇沈井社区供奉樟府王爷的“龙山堂”里、在翔安区马巷镇沈井社区长生洋里供奉白马元帅的“白马堂”里,神坛之下,都有“虎爷”神像,同样都是黑底黄纹形象。而在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龙顺宫”里,右殿里黑底黄纹的“虎爷”神像,却与“朝元观”里的“黑虎大将军”一样,堂而皇之地摆在神龛上,单独受到供奉。

此外,在供奉玄天上帝的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宫顶里的“瑶江大元殿”里,有一尊“黑虎大将”神像,则是黑底白纹形象;在同安区大同街道环城东路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行宫”里,左侧供奉保生大帝的“真君殿”中的“虎爷”神像,也是黑底白纹。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高崎社“万寿宫”里,保生大帝神像前,“虎爷”也是黑底白纹。

而在同安区大同街道东山社区“东山古庙”里、在同安区祥平街道溪声社区“溪銮殿”里、在翔安区马巷镇朱王宫巷“格思堂”里、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灵著宫”里、在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下忠社“长瑞宫”里,其“虎爷”神像,都是黄底黑纹,且都供奉在神坛上。

最有趣的,是在翔安区马巷镇曾林社区供奉俞府公子和护国尊王的“福金堂”里,神坛之上的左右两侧,干脆供奉着两尊“虎爷”神像,一尊黑底黄纹,一尊黄底黑纹,谁也不得罪,令人莞尔。

 

犬公、鸡公、田螺公:各种各样的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植物崇拜动物崇拜

在翔安区马巷镇“马巷城隍庙”里,正殿右侧,有一座小小的神龛,上面供奉着一尊犬公(狗爷)、一尊鸡公(鸡爷)的神像。犬是浑身雪白的白犬,鸡是红冠白鸡。我查过相关资料,包括洪树勋先生《马巷城隍庙》[20]、朱振仲和王根绵先生《马巷城隍庙》[21]、陈文先生《厦门古代建筑》[22]等书和文章,都没有提到这里的犬公和鸡公崇拜。作为厌胜之物的白鸡,和屋顶风狮爷、瓦将军一样,曾经被立在古代建筑的屋脊上,以避邪驱害。可是,马巷城隍庙里祭拜的鸡公,是否也是基于这一原因?不得而知。

不过,对白犬(狗爷)的崇拜,倒在好几个地方可以见到,而且明显与畲族的狗崇拜不同。同安区大同街道环城东路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行宫”里,“圣帝殿”中,有一大一小两只白色的“犬公”(狗爷)神像,蹲立在东岳大帝神像脚下。在翔安区马巷镇井头社区后寮铺供奉东岳大爷的“凤寮岳”里,神龛之下,同样有一尊狗爷神像。这两尊“犬公”(狗爷),似乎是东岳大帝的看门狗。在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五甲里供奉戏神雷海青的“后河宫”里,也有一尊白色“犬公”(狗爷)神像,被尊为“白府元帅”,单独供奉在一旁的神轿中。同安区大同街道东山社区“东山古庙”里,则是白色的犬公(狗爷)神像,与黄底黑纹的虎爷神像,被供奉在一起。

在集美区灌口镇“凤山祖庙”里,一尊白底金身的“神犬”(狗爷)神像,被单独供奉在一旁的小神龛中。据陈金城先生《灌口凤山庙》一文介绍,当地民间传说“白犬衔炉,凤山建庙”,所以凤山祖庙里的神犬(狗爷)神像,受到特别尊敬[23]。不过,也许有人没有注意到,凤山祖庙里的神龛前,还有一个大田螺,被当作香炉使用。据说,那是一个田螺精,原来在灌口镇黄庄的塔仔塘里兴风作浪,被清源真君“大使公”收服之后,从此乖乖留在凤山祖庙里,恭敬地为“大使公”服务[24],终日替“大使公”捧香吃灰。这种民间信仰中夹杂的幽默感,有时让我越想越有趣。

说起厦门民间信仰中的动物崇拜,还有一个值得辨析之处。有人说,思明区白鹿路上的“白鹿洞寺”里,供奉一尊白鹿神像,也是动物崇拜[25]。其实那是错的。据《厦门民间故事》一书记载,据说当年白鹿洞里,有个“出米洞”,每天都会出米,供养庙里的和尚(类似于翔安区内厝镇“出米岩”的传说)。后来和尚贪心,把洞掏大,结果再也不出米了。和尚担心,“自己岂不变成万人敌?妙计一生,马上请了一个土匠,在那米穴下面,泥塑一只开咀食米的土鹿。”[26]可见,白鹿洞里的那尊白鹿雕像(不是神像),只是当年那位贪心和尚的替罪羊。呵呵,有趣。

当然,厦门民间的动物崇拜里,还有一大类“石狮公”(石狮爷)。这是闽南最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说来话长,以后再细说它吧。(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11时32分改定)

附注: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殿前社“东山岩”里的“白鹤仙祖”,也不是动物崇拜,留待下回分解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